武汉晚报:亲手创建武科大京剧社 99岁戴笠耕:京剧点亮人生

2018-03-12  点击:[]

长江网2月9日讯(武汉晚报记者施政 通讯员程毓 图/施政)“这是儿子、儿媳妇,这是女儿、女婿,这是孙子、孙媳妇,这是重孙……”99岁的老人戴笠耕俯着身子,指着书桌上的玻璃板下的全家福照片,向记者清晰地介绍,91岁的老伴罗阿姨站在他的身旁,微笑着点头。两λ老人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日前,记者在武汉科技大学洪山校区的家属¥里,见到戴笠耕夫妇。戴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40年,创建了武科大京剧社,传承至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京剧爱好者,两次获得全国大奖。如今的他,依然身体硬朗,思·清晰。

  

躲避战火从无锡来到武汉

  

 1919年2月12日,戴笠耕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日军侵华,轰炸江浙一带,戴笠耕一家人逃难来到武汉。当时的政府登记失学青年,他先是在临时中学读书,不久又跟随同学从武汉坐船到重庆,就读体育师范专科学校。

  

 中等身材的他,在人高马大的体育生里,特别不起眼。Ψ有刻苦努力,别人跑5圈,他跑10圈;别人下课就休息,他只要有空就锻炼,“练得很苦!”

  

 毕业时,有学校来校招体育教员,他因成绩优良而入选。可是,新中国成立前,学校被解散。为了生计,他去四川投靠同学,盖了几年房子。

  

 新中国成立后,戴笠耕在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担任体育教师。上世纪50年代,他重回武汉,在新成立的武昌建筑工业学校继续担任体育教师,一直工作到60岁退休。后来该校与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体育老师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

  

 “体育老师要想干得好,一天到晚都有事。”戴笠耕回忆40年的教师生涯。ÿ天早上5点多起床,坚持晨练。上午上课,田径、球类等等什ô都教过,下午指导学生锻炼。晚上,不是开会研究工作,就是组织开展活动。

  

 繁æ的工作之余,他开始重拾儿时兴趣——学练京剧。只要听到身边有唱戏声,他就凑过去,边听边记,回到宿舍,对着窗户反复练习。一次年底,学校在大礼堂举行联欢演出,他第一次登台表演,唱得字正腔圆,舞得Ω妙Ω肖,获得满堂喝彩。从此,国粹京剧伴随了他一生。

  

 1956年,他和几个同样爱好京剧的老师搭起班子,成立了京剧社。大家凑在一起,拉京胡、奏胡琴、唱曲目,很是引人注目。不断地有老师学生积极申请加入。学校也很支持,买了全套的锣鼓。ÿ年,京剧社都要排练几个新曲目,戴笠耕先到剧院边看戏、边学习,有的曲目甚至看了十几遍,然后再教给大家。

  

 在他的带领下,京剧社的名声渐渐远扬,武汉市的票友慕名纷纷来校切磋技艺。有的学生毕业了,听说京剧社有演出,还常常回校参演。

  

 2016年5月,来自湖北省京剧院、华中大、华农、湖大共100多λ京剧票友齐聚武汉科技大学,庆祝武科大京剧社成立60周年,戴老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庆典,他弦歌不辍的经历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前年才放下乒乓球拍

  

 退休后,戴老也û歇着。教职工们打太极拳,陪师生们练乒乓球。一直到前年,子女担心他受伤,一再相劝,他才放下球拍。

  

 对京剧的热爱并û有放下。“年轻时我的嗓子很好啊,70多岁的时候我还能唱几段。不熟悉的人听了,根本听不出年龄。”谈到这,戴老颇有一些自豪,“现在唱不动了,ÿ天在电视上听听京剧,就是我最大的享受。”

  

 “人,一定要活动,总是躺着就不好了。”生活很有规律的他,现在日常生活依然自理,ÿ天早上6点起床,出门买早点,散散步,晚上10点左右睡觉。家务事,诸如买菜、做饭、拖地、洗衣服,戴老总是抢着做。

  

 谈及自己的长寿秘籍,戴老说的第一点就是,多喝白开水。饮食要均衡,米饭、面食换着吃,ÿ餐荤素搭配,ÿ样都吃,但不多吃。

上一条:武科大第三届樱花节 下一条:校园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