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社的故事

2016-06-27  点击:[]

 

        2016年5月28日,来自湖北省京剧院、华中大、华农大、湖北大学共100多位京剧票友喜聚在我校,共同庆祝武汉科技大学京剧社成立60周年。票友们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方式度过了京剧社60岁的生日。八点半开锣的演唱会,一直到下午五点才收兵。演唱会由省京剧院杨林为艺术指导,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彭泽林、省高校京剧联谊会刘慧玲副会长、唐荣秘书长、原武汉大学副校长杨长庚等纷纷登台演唱,现场气氛几乎爆棚。
        我校京剧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从原武昌建筑工业学校教工京剧社成立算起,已走过一甲子。它几经沉浮而弦歌不断,已成为武汉科技大学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60年,他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又有着怎样熠熠生辉的故事。
 
情系国粹弦歌不辍一甲子
 
        现年98岁的戴笠耕是京剧社创始人。历经王泽朴、袁齐家、赵传智、周美君、方志兵等,现任会长高燕是中国全国高校京剧票友联谊会秘书长、常务理事、湖北高校京剧票友联谊会副会长。京剧社共有成员28人,年龄最大的88岁。
        1956年,戴笠耕、王泽朴等10名京剧爱好者组织在一起成立京剧社。他们在一起排练过《空城计》、《打渔杀家》等京剧选段,在学校千人礼堂演出,轰动一时。
       文革期间,京剧样板戏流行。王泽朴、赵传智、吴云倩、李德智等10人在学校出演过《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专场,万人空巷。
2000年后是我校京剧社飞速发展的时期。学校各种演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2008年,在我校110周年校庆的晚会中,京剧社自编、自导、自演的京歌“我是武科大人”把晚会推向高潮,全校师生反响热烈。2011年,京剧社和学生京韵社在湖北省京剧院京韵小剧场共同举办了武汉科技大学京剧演唱会,以此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献礼。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京剧社加快了与武汉地区兄弟高校和汉阳、江夏等各京剧社团交流的交流步伐,以开拓眼界。近年来京剧社组织并参加湖北省高校京剧联谊会主办的京剧演唱会,多次参加湖北省炎黄戏曲联谊会主办的京剧名家名票演唱会。在“湖北省第六届中老年戏曲演唱大赛”活动中,获奖银奖一名;铜奖二名;优秀表演奖一名和优秀组织奖,取得了四人参赛获得五个奖项的佳绩。
 京剧社前进的的步伐并没有为此停顿,他们把眼光瞄准了全国,决心带着国粹走出国门。作为全国高校京剧联谊会的理事单位,京剧社连续11次参加了全国高校京剧联谊会主办的全部11届全国高校京剧票友演唱研讨会;宣读、发表论文13篇;连续9次获得“组织奖”;个人获得二等奖。连续5次参加了全国高校京剧选修课研讨会。在第八届“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湖北赛区中,获得个人“优秀票友奖”。参加了首届全国京剧票友赴美国巡访团、赴台湾与台湾京剧票友联谊、"京剧三峡行"、"京剧桂林行"等活动,将武科大京剧社影响力扩大到了海内外。
  面对京剧曲高和寡、后继乏人的现状,京剧社领航者决心在青年大学生中间寻找传承者。2006年,武科大教职工京剧社积极协助校团委、校社联创建了学生京韵社。如今,京韵社也走过了10年时光,已经成为学校的主流学生社团,在武汉地区小与名气。这只约30人规模的学生京剧社团一直活跃在校园舞台上,获得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上分获演唱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学生京韵社获得全国第十届优秀社团奖。
  高燕琢磨,如何把京剧这永恒而又无价的艺术瑰宝渗透到校园更多的角落,让更多大学生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和洗礼,2008年,在学校领导、团委和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高燕、张霞、何琼等外国语学院老师主动担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京剧艺术欣赏》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主要介绍京剧基础知识,培养大学生鉴赏和学唱京剧的能力,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参与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已经达到3500人,学期选课人数最高峰一度达到258人。
        凭着60年这份对京剧国粹的执着坚守和传承,京剧唱响武科大校园,学校师生好评如潮。今天的京剧社成为镶嵌在武汉科技大学校园人文沃土上的一颗明珠,社团三次获学校学习雷锋先进社团,先后荣登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等多家媒体,广获好评。
        庆典上有个特殊的仪式,就是为刚刚离世的76岁退休邢俊英老师默哀一分钟。她的先生刘西平老人哽咽着把500元交给高燕,“这是邢老师的遗嘱,希望京剧社发展壮大”。在邢俊英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她的女儿刘淼,把妈妈演戏的彩唱的照片挂在大厅里,用她妈妈生前最喜欢的京剧《锁麟囊》选段代替了哀乐,来表达她对京剧的致敬!
传承经典高雅艺术润心田
   现任会长高燕刚刚退休。10多年来,坚持指导着学生京韵社,开设京剧艺术欣赏公共选修课,担任教工京剧社社长等工作。高燕说:“唱戏就和做人一样,怎么做、怎么想都在戏里头了。”
  怎么样在工科院校开展有声有色的京剧教学?怎么样把京剧艺术教好教透?如何打消学生对京剧的偏见?选修课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学到东西?……面对这些难题,高燕和京剧社的老师们决定要换种方式“教”京剧。作为艺术欣赏课,京剧的欣赏必不可少,上课时,她总会在基础知识介绍完毕后,播放一些经典的京剧桥段,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幽默的语句,轻松的氛围,使得国粹离学生不再遥远。
   除了传统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解说,最精彩的莫过于演唱环节。京剧社老师把他们的行当搬到教室,与京韵社学生的现场“唱响课堂”,演唱唱腔悠转,挥洒自如,令学生大呼过瘾,不少学生甚至也在台下跟着哼唱起来。
        材冶学院2011级学生范小倩当初没有选上其他选修课选上了京剧课,“与京剧结缘是个美丽而又无奈的巧合”。第一节课后,小倩同学笑称:“完了,我爱上京剧了。老师的讲课完全俘虏了我”。修完课后的范小倩坦言“我愿意主动去了解京剧,愿意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京剧蕴藏的美”。
       管理学院2012级杜雨菡听完选修课后消除了对京剧的误解,“原以为秀腿花拳,确实功夫百年,原以为粉饰太平,确实道尽人生。当你真正了解京剧后,你还不喜欢他吗?”。
        汽车学院2009级的学生目前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作为为数不多的参加了第十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学生,本次专门回母校参加京剧社60周年庆典,还专门精心设计了本次庆典的今年册。他说,“京剧对我的浸润,让我找到了精神家园”。
       学生京韵社活动地点分别在青山校区和黄家湖校区两个地方,共计三十人左右。教职工京剧社自愿承担了培养、辅导、经费支助学生京韵社的责任。原材冶学院院长杨节教授每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义务地为青山的京韵社学生操琴,辅导他们练唱和排演。88岁高龄的吴云倩很耐心认真地一句一句教学生唱。高燕常常辗转两个校区,是末班公汽的常客。方志兵、余乾坤、钟季良、邢俊英、李升等老师,甘当绿叶,都无怨无悔地指导学生,把自己宝贵的练唱时间让给学生。
       京韵社经费十分紧张。在外面请专业老师琴师的费用基本上都靠老师们的无私赞助。方志兵社长义务地扶持学生京韵社的发展,外请专业老师和琴师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连续3年,杨节教授赞助京韵社学生参加武科大和武汉纺织大学联袂举办的京剧专场演唱会。2012年底,高燕自掏腰包赞助并指导学生京韵社举办了一场“天骄国韵——京剧盛会”的演出活动。
 “要想京剧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老师首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高燕如斯说。高燕们用热爱生活的行动影响学生,言传身教,常常与他们谈心,教育他们如何做人。京剧艺术家孙毓敏、全国高校京剧联谊会会长雍安保在许多次会议上都提名表扬武科大京剧社“京剧育人”。
“不是大学生不喜欢京剧”,高燕表示,“中国的京剧是在几千年的中国戏曲当中一步一步演变、吸收、改革,兼收并蓄发展而来的。京剧不是一个孤立的很短历史的东西,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层面,也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这种传播的作用。我们要好好弘扬”。高燕表示,希望更多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让高雅艺术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土壤。

上一条:校园故事 下一条:老年模特队

关闭